最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问:“现在股市到底是不是牛市?”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刚入市那会儿,每天盯着K线图脖子都看酸了,结果还是错把反弹当反转。后来跟着前辈学了一套观察方法,才发现牛市的形成就像煲汤,要经历文火慢炖、猛火收汁、余温焖烧三个阶段。今天我就把自己这十年摸爬滚打总结的经验,掰开揉碎跟大家唠唠。
第一阶段:暗流涌动期
这时候大盘就像刚睡醒的狮子,趴在地上懒洋洋的。去年我跟踪过某指数,明明月线连续三个月收在20日均线上方,但散户持仓比例反而降到了三年新低。这种背离现象就是牛市初期的典型特征——机构在悄悄吸筹,散户却在恐慌抛售。
记得有次参加策略会,某基金经理酒后吐真言:“真正的底部都是带血的筹码堆出来的。”当时我还没完全理解,直到看到一组数据:过去二十年每次牛市启动前,融资余额都会先于指数见底回升,这个领先指标往往提前3-6个月。
第二阶段:共识形成期
当市场开始出现“千金难买牛回头”的声音时,就要警惕了。这个阶段最明显的标志是成交量阶梯式放大,就像上个月某天突然爆出万亿成交量,但指数却没怎么涨。这种量价背离往往预示着主力在调仓换股。
我有个血泪教训: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落地时,看着20cm的涨停板热血沸腾,结果追进去就被套在山腰。后来复盘才发现,当时市场已经进入加速赶顶阶段,龙头板块的换手率连续两周超过15%,这就是过热信号。
第三阶段:疯狂冲刺期
这时候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股票,但真正的老手反而开始减仓。去年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:某热门板块的研报数量环比暴增300%,但机构持仓比例却逆势下降。这种“看多不做多”的诡异现象,往往是大资金撤离的前兆。
有朋友可能会问:“普通散户怎么及时察觉这些变化?”这里必须提下我最近在用的秘密武器——希财舆情宝。它就像给股票装了CT机,全网舆情24小时扫描,连贴吧里散户的吐槽都能分析出情绪指数。特别是它的AI解读功能,能把复杂的政策文件翻译成大白话,上周刚帮我避开一个“看似利好实则利空”的公告陷阱。
说到这真是感慨,现在的市场比十年前复杂太多了。以前看三份财报就能炒股,现在不仅要盯着北向资金,还得防着半夜突发的监管政策。有次为了盯盘,我连续三天只睡四小时,结果还是错过重要消息。后来算过账,用舆情工具每天成本不到1块钱,光是省下的时间成本就值回票价。
最近发现个规律:每次牛市来临前,券商板块都会提前启动。但要注意观察启动方式,如果是龙头券商带量突破年线,持续性更强;要是小券商乱飞,多半是昙花一现。另外可以关注产业资本动向,大股东密集增持往往是见底信号,比如去年四季度就有超过200家公司发布增持公告。
判断趋势还有个简单方法——数涨停板。当市场出现5连板个股且没有特停时,说明监管环境转暖;如果连板高度始终打不开,就要小心政策风险。不过现在有了舆情宝的异动提醒,再也不用手动盯盘了,上次它提前30分钟预警某公司的减持传闻,让我成功躲过暴跌。
牛市里最怕的不是踏空,而是赚过。见过太多人牛市翻倍熊市亏光,根本原因就是没及时锁定利润。我的笨办法是设置动态止盈线:当持仓盈利超过50%,就把止损线上移到成本价;超过100%就保留50%利润继续博弈。虽然会少赚,但能保住胜利果实。
看着后台数据,每天有上万人在用舆情宝查机构评级。这里透露个小技巧:别只看目标价,重点看“盈利预测分歧度”。如果所有机构预期高度一致,反而要警惕;要是出现明显分歧,说明公司有预期差机会。工具里的机构观点汇总功能,能帮我们快速对比十家券商的逻辑差异。
最近收到不少私信问:“现在是不是牛市下半场?”说实话,这个问题连巴菲特都答不准。但有个指标可以参考:当新基金发行规模连续三个月破千亿,且“日光基”频现时,就要开始控制仓位了。现在打开舆情宝的舆情日历,能看到未来一个月的大小非解禁、财报披露等重要节点,提前做好应对预案比猜顶更有意义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散户和专业机构的差距不在资金量,而在信息处理效率。与其天天焦虑被割韭菜,不如借力AI工具提升自己的认知半径。就像我每天早上的必修课,先用舆情宝花5分钟扫完自选股的舆情报告,再去晨跑时思考投资策略,这种节奏既健康又高效。
(关注123彩票app稳定版下载 公众号,点击菜单栏“舆情监控”限时免费领取3天VIP体验)